2011年10月25日 星期二

經濟雙引擎 陷冷熱兩極化

【經濟日報╱記者林安妮/台北報導】

經濟部昨(24)日公布,9月零售額達3,052億元,累計前三季達2.7兆元,年增率近7%,國人消費動能不輸經濟榮景年。

但同屬經濟「雙引擎」的製造業動能,卻是疲態盡露,9月製造業指數是128.47,年增1.99%,創兩年新低。台灣內外需市場正深陷冷熱兩極。

經濟部統計長黃吉實表示,台灣經濟由出口與內需雙引擎帶動,上半年兩大引擎旗鼓相當,但下半年只剩內需獨強,國內景氣正形成「外冷內熱」狀態。經濟部預告,第四季外在環境不確定性仍高,恐怕會持續打壓製造業景氣。

第四季外在環境不確定因素包括,國際景氣下滑、中美經貿關係緊張、韓歐盟自由貿易協定(FTA)生效、新台幣匯率走勢,以及總統大選將屆,加上去年基期已高,經濟部認為,第四季製造業生產年增率將明顯走緩,全年增幅僅有5%左右。

內需市場方面,9月零售額達3,052億元,為今年內第五度站上3,000億元關卡,顯示當月銷售暢旺。累計今年前三季,國內零售額達2.7兆元,年增率為6.98%;展望第四季,零售業者動向指數是54.13,顯示業者看好年底前買氣仍熱絡。

黃吉實表示,歐美不景氣雖重挫外銷接單與製造業表現,但絲毫未打擊國內消費熱情。今年前九月,零售業各業別均正成長,以汽機車及零配件成長一成七最多,居次的是反映「宅經濟」的無店面零售,成長6.79%。

他指出,近期不僅有各大百貨公司點燃周年慶戰火,日客、陸客來台人數也大幅攀升,加上百年結婚生子潮助陣,今年內需表現可期。但同樣可反映內需的第四季餐飲動向指數已下滑,凸顯國人消費還是受到景氣隱憂干擾。


圖/經濟日報提供

圖/經濟日報提供

【2011/10/25 經濟日報】

2011年10月18日 星期二

ETF預估淨值 須即時揭露

【經濟日報╱記者蕭志忠/台北報導】
2011.10.08 03:18 am

證交所已修訂相關辦法,增訂發行指數股票型基金(ETF)的投信公司,於ETF在盤中交易時即應即時申報ETF的預估淨值,讓投資人買賣ETF有更即時淨值資訊,作為投資ETF的研判參考資訊。

證交所表示,ETF盤中預估淨值為投資人評估投資策略的重要參考指標,為了讓投資人能隨時掌握ETF盤中預估淨值的變化,已修訂「對有價證券上市公司及境外指數股票型基金上市之境外基金機構資訊申報作業辦法」第3條。

修訂條文中明定發行指數股票型基金的證券投資信託事業,應取用即時市價依證交所基本市況報導網站的更新頻率,盤中即時申報指數股票型基金的預估淨值。

證交所表示,基於相同理由,發行連結式ETF的投信公司及境外ETF的總代理人,也應申報ETF的盤中預估淨值。增訂明定連結式ETF及境外ETF應於境外ETF註冊地或上市地交易時間內,取用即時市價依證交所基本市況報導網站更新頻率,申報盤中預估淨值。

【2011/10/08 經濟日報】

2011年10月17日 星期一

台灣五十最省的買法

一、找一家手續費最便宜的券商,目前大概是17折最低了
二、要留意是否有最低手續費(低消),目前大多為20元,17折那家是一元

所以大家就盡量找17折,低消又只有一元的那一家券商吧!PTT Stock板有不少討論

實際計算:

如果17折的情況下,低消一元,那麼每個月定期定額6191是最划算的
因為6191X0.1425%X0.17=1.499,四捨五入後只要付一元就好了
所以實際上的優惠是接近一一折,而手續費的比例只有0.01615%,相當低
當然,這種手動定期定額買不到一張,都要買零股來湊。

最佳化:
我推薦的並不是定期定額,因為我希望可以越低買越多,所以分成三段:
手續費一元:6191X0.1425%X0.17=1.499,四捨五入後只要付一元就好了
手續費二元:10316X0.1425%X0.17=2.499,四捨五入後只要付二元就好了
手續費三元:14444X0.1425%X0.17=3.499,四捨五入後只要付三元就好了


例如以BB Band方法,參數設定50日均線,一倍標準差(50,1),若高於BB Band,則少買一點,買6191就好,若在Band中間,靠近季均線,則正常買進,買10316,而像是最近兩個月大跌,低於BB Band,則買多一點,買14444。

柏克萊資本證券/一場交易 讓台股差點引爆國際事件

今周刊 2011/10/17
本月初曝光的外資違規借券案,主管機關分析,該公司可能透過借券操作,將手上資產從公債換成美元、歐元。為了維持市場公平,主管機關應更加積極管理這塊總額上千億元的市場。

【文/周岐原】
借股票給柏克萊資本的藏鏡人是主權基金

違規轉借證券事件曝光後,證交所應盡速針對規範的灰色地帶加強監管。

六月二十七日,台股小跌三十二點,收在八五○○點。這個看似沒有任何異狀的交易日中,有一樁牽涉百億元股票的違規交易案,在台股市場悄悄發生。

十月五日,證交所宣布對柏克萊資本證券(簡稱柏克萊)處以暫停借券一個月的處分。原因是六月底時,該公司將借入的證券再行出借,違反相關規定。由於市場盛傳,柏克萊利用這種先入後出、「當二房東」的手法,從中套利達數億元;再加上大盤在六月至九月期間,大幅下跌至七千點上下,償還成本降低,難免令投資人聯想,柏克萊已經透過這個管道,狠狠賺了一票。

「柏克萊資本證券」,這個市場上鮮少聽聞的法人,究竟是何方神聖?該公司借券後再借出,又有什麼目的?根據本刊查詢,柏克萊並未在經濟部註冊公司登記,因此可能是一家透過借券系統直接交易的外資機構。該公司寧願冒被裁罰的風險,也要轉借股票,背後的意圖其實是利用制度,玩一場「零成本的換匯交易」!

主權基金出借 可能演變成國際事件

國內的借券、融券制度規定不同,適用對象也不一樣。融券只有放空用途,也就是開立信用交易戶者,若認為股價未來會下跌,便可以透過融券賣出、日後回補的方式以賺取價差;相對地,只適用於特定機構法人的借券制,用途就比較多元,除了可以賣出,還可以履行交易、償還證券。柏克萊就是在制度允許法人自由運用的範圍之內,先借入台灣五十指數成分股,轉換成二十九.七五萬張的台灣五十ETF。


策略進行到此,柏克萊的手法和其他外資法人並無二致。但接下來,柏克萊開始一步一步地把其中十九.八六萬張台灣五十ETF,再借給另外五位借券人。


問題就出在這裡!證交所明文規定,「借入之證券不得再行出借」,柏克萊卻執意擅闖禁區。「真的很危險!萬一那五個(借券)人倒了呢?怎麼償還?」一位券商高層分析,柏克萊此次等於把借券制度「當槓桿在操作」,把風險全集中在自己身上。

就制度而言,到期必須償還證券的借券人是柏克萊,但該公司又把借入證券總額的三分之二私下借出,這段違法的交易就無法被系統保障。萬一出現市場動盪的「黑天鵝事件」,流落在外、總市值接近一百億元的十九.八六萬張台灣五十ETF,要如何進行清算、交割,恐怕將衍生相當大的爭議。

更令人捏把冷汗的是,本刊深入調查後赫然發現,這次將股票借予柏克萊的出借人,真實身分是某主權基金!由於證交所建立借券系統的原則之一,是透過議借方式借券時,雙方須自行承擔風險,這一點,和交易所承擔風險的定價、競價模式十分不同。而主權基金又是代表國家、擁有大筆外匯存底的投資機構,在證交所沒有即時發現、制止的情況下,若真有違約交易出現,很可能會讓台灣的資本市場,因為一筆交易而引發國際事件!

一場換匯交易 影響台灣百億市值股票

據了解,柏克萊被查出進行二階段交易後,主管機關將借入、借出的成本和收入相抵,發現並沒有如外傳的大幅獲利情況。因此研判,該公司的真實目的應該是轉換資產。原來最初,柏克萊透過證交所借券系統交易時,是以公債等資產作為擔保品;但向五位借券人轉借時,對方提供給柏克萊的擔保品,已經成了美元、歐元等外匯。也就是說,柏克萊把同樣一筆台灣五十ETF當作平台,透過借入、借出兩道程序轉換,將其資產由台灣公債轉成外匯現金。

「他有些資產沒有運用性,才會想到用公債當擔保品,借來ETF再轉出去,讓對方提供美元或歐元。」證交所內部分析,這次柏克萊的交易策略,焦點根本不在於透過借貸費率的差額賺錢,反而是取得比公債更好用的外幣資產。

因為在匯率大幅波動情況下,將新台幣兌換成外幣,勢必要承受匯損風險,自行研判匯率的變化方向;相形之下,透過借券交易「繞一圈」換匯,雖然手續比較麻煩,但是只要將借入、借出的費率打平,就算沒在轉借程序套利,柏克萊等於不花一毛錢,就能把資產轉為外匯,比直接換匯划算得多。不料因為行情重挫期間,數十萬張台灣五十的流動,規模實在太過醒目,引起證交所警覺,終於讓整起事件曝光。

平心而論,柏克萊的舉動違反主管機關法令,遭到處分是理所當然。但是以裁罰程度來看,一筆影響一百億市值股票的違規交易,最後處分竟然只是暫停借券一個月,難免予人「輕輕放下」的感受。

2011年10月16日 星期日

台股只能下當日委託單的依據

在證交所的「集中市場交易制度介紹」中,明確說明了:


 拾壹、交易方式彙總
一、交易時間:集中市場交易時間為星期一至星期五(及本公司公告之補行交易日),各項交易之買賣申報皆限當日有效...


五、價格委託方式
(一) 一般交易:委託單僅限當日交易時間有效,交易系統僅接受限價委託,委託限於所輸入之交易時段內有效,得於未成交前申報取消,但不接受改價。

但是許多國外市場均有Good-Til-Cancelled Order(GTC)或Good-Untill-Cancelled,也就是直到投資人撤銷該委託單之前,都有效(但券商大多還是會有一個期限,例如半年)。GTC的好處是,投資人就不用每天看盤,每天下單,而可以根據自己的判斷決定買賣的價位,例如投資人設定想買股價在100元左右的某家公司,因為在這個價位本益比大約只有十倍,股價淨值比為1.0,相當值得投資。但是現在該公司股價大約是110左右,所以該投資人要等到合理價位出現才願意買,如果沒有GTC,就得隨時關心股價,但是如果有GTC,則可以下GTC的委託單,然後限價100,如果該公司的股價有機會跌到100,就會自動觸發成交。

很遺憾,目前台灣的集中市場不能接受這種下單模式,但是GTC對長期投資人來說,才是最適合的交易方式。

台股的集保制度由來

在「證券商經營現金管理帳戶業務之研究」這份報告中,指出了台灣的集保制度由來與券商對客戶閒置資金運用的演進:


八零年代台灣經濟起飛,股市活絡,成交量遽增,證券商特許制度已不符潮流。政府於 1988 年修訂證交法,將證券商特許制改為許可制,開放證券商新設。當年度即成立了 29 家新證券商,從此,台灣證券業正式進入競爭時期。而政府為避免證券商良莠不齊,導致投資人利益受損,嚴格管控證券商風險,禁止證券商代客戶保管有價證券及款項。並同時設立集保制度,證券商最晚次日前需將顧客存放之有價證券送交中央集保公司集中保管

我國證交法的立法目的為發展國民經濟與保障投資。對證券商的眾多法令限制或許能達成保障投資之目的,但若要發展國民經濟,則必須對法規適度放寬,使證券商業務拓展,增加對投資人的服務,方有可能達成。證交法禁止證券商接受全權委託,雖杜絕了將顧客資金當作自己籌碼牟利的流弊,卻也限制了證券經紀商以其專業知識為顧客創造利益的機會。而禁止證券商保管顧客款券,更是降低了資金與證券的流通性,皆不利於我國證券商的競爭力。另一角度來看,1988 年政府修法允許銀行兼營部分證券商業務,然而,卻不許證券商經營銀行部分業務,專業證券商在面對銀行強大異業競爭之下,勢必使證券商處於不平等的地位。因而證交法自 2000 年後才逐步對證券商業務範圍進行了修正。

2000 年 6 月立法院通過證交法修正案,准許證券投資信託公司及證券投資顧問公司執行全權委託之代客操作業務。復於 2007 年 12 月通過修訂『信託業法』,准許證券商符合一定資格條件者,得經主管機關許可,兼營信託業務之特定項目。同時,2006 年 1 月證交法也再次修正,允許證券商在一定條件下得受客戶委託保管及運用其款項,開放了證券商『現金管理帳戶』業務的機會。

這兩次的修正,放寬了對證券商吸收資金的限制,並提供證券商經營『財富管理』與『現金管理帳戶』兩項業務之發展空間。

我國鑒於國外法令規定都准許證券商受客戶委託保管其買賣有價證券後的剩餘款項,俾適時轉投資貨幣市場基金或債券型基金,使顧客能取得較合理及極大化的收益。因此為提升國內證券商競爭力,及符合客戶實際需求,擴大證券商的業務範圍,滿足各類投資人多樣化之交易需求,於 2006 年 1 月由立法院通過修正證券交易法第 60 條,允許證券商得經主管機關核准,接受客戶委託保管及運用其款項,作為證券商經營現金管理帳戶業務的法源依據。

金管會並於 2008 年 2 月 19 日訂定『證券商辦理客戶委託保管及運用其款項管理辦法』,開放證券商依據與客戶事先約定之投資標的、金額、投資期間及資金支應運用之優先順序,代理客戶將其交割結餘款於當日自證券商交割專戶轉撥運用於所指定之投資標的,投資標的包括公債附買回交易、信評等級 BBB 級以上之上市櫃普通公司債及一般金融債券附買回交易、貨幣市場基金及債券型基金之類貨幣市場基金

關於集保,這是投資人應該要知道的:集保中心--權益證券篇:股東權益

尤其是:證券商停業或倒閉時,集保客戶如何維護自身權益?

證券商自行申請停業或因經營違規而遭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期貨局停業處分,集中保管客戶自該證券商停業日起一個月內,可經由受委任證券商領回帳戶內證券,或將證券匯撥至其開設於其他證券商帳戶。一個月後,集中保管客戶在原停業證券商之有價證券餘額,將移轉至受委任證券商處,俟向該受委任證券商補辦開戶手續後,即可辦理賣出、領回、轉撥等帳簿劃撥作業。因此,證券商停業或倒閉,集保客戶的權益不致受到影響。

2011年10月12日 星期三

金管會大開殺戒? 「盈正案」讓投信圈人心惶惶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今周刊) 2011-10-12

股市就像大海,海裡有暗流、吃人的鯊魚,還有突如其來的瘋狗浪,狠狠一口就會把投資人吞噬。

如果大家不健忘,應該都還記得去年此時,一檔唐鋒股票在投顧老師「古董張」全力喊多之下,不到半年的時間,股價從二十元漲到二九九元,然後又在半年時間,股價重回原點二十元,但投資人呢?恐怕早就在暴起暴落的股海裡滅頂了。

資本市場不斷用一次又一次的教訓提醒投資人:所有的炒作都只是一時,只有基本面的支撐才是王道。

去年以來,又有一檔股票在股海裡掀起驚濤駭浪,在近期國內投信圈引發一股山雨欲來的凝重氣氛,人人自危。市場傳言主管機關的調查已經到最後階段,隨時準備出重手,甚至直指有明星級基金經理人可能因此被處以「停牌五年」的處分。如果傳言成真,恐怕將是台灣投信史上最嚴厲的一次懲戒,而引發這個恐怖氣氛的個股,就是「盈正豫順」。

■在外籌碼一半都在投信手上 盈正上櫃後不到兩個月股價腰斬

盈正去年九月九日從興櫃轉上櫃,是一家股本只有四.五億元的小型公司,當時掛牌價是每股一八五元,掛牌第一天的收盤價就直衝上五○五元。五個交易日之後,九月十五日就創下了歷史天價五六二元,當天,盈正的成交量才七○六張,但光是投信法人就大幅買超二一一張,占成交量三成,當天所有投信加起來,共持有盈正二一二三張,占盈正持股四.七%;如果以這次公開承銷共三七三三張計算,等於流通在外超過一半的籌碼都在投信手上,顯然來自投信的買單,是促成盈正這波「五百元行情」的要角。

更奇特的是,盈正並沒有像一般新掛牌公司一樣,在掛牌前舉辦法人說明會,說明未來產業趨勢,對外界而言,盈正像蒙上一層神祕面紗;反而是在盈正掛牌之後,股價還在五百多元的高檔盤桓之際,當時的董事長陳友安(陳友安在今年六月股東會後離職)與總經理許文,透過媒體發表對去年下半年,甚至是今年全年一片看好的展望。

許文去年九月十六日還在媒體上表示,「下半年太陽能電力轉換器出貨量將是上半年的五倍」等非常樂觀的看法,當天盈正收盤價還在每股五二三元的高檔。

這個特殊的現象,當然引發外界高度關注,但更令人驚駭的是,緊接著盈正的股價就像玩高空彈跳一樣,飛快地往下掉,到了去年九月底,股價只剩三六七元;又過了半個多月,股價只剩二六○元,已經不到高點的一半。

這個從一掛牌,股價像瘋狗浪一樣暴起暴跌的情形,立刻引發金管會介入調查,市場傳言四起。

由於投信法人的買盤在這波行情中扮演要角,立刻成為調查的重點。去年十月二十日前後,金管會私下約談了好幾位基金經理人與代操操盤人,據了解,其中甚至包括好幾名得獎無數的明星級基金經理人,金管會罕見的大動作,立刻引發投信圈譁然。


有一說是,有基金經理人在盈正還在興櫃時,即透過私人相關帳戶先行購買,等到一轉上櫃,立刻以五百多元高價倒給基金承接,股價隨即快速崩跌,倒楣的,當然是基金投資人。也有另一說法指稱,好幾位基金經理人透過管道,從承銷商以承銷價一八五元,輾轉拿到不少「份額」,上櫃後配合股價拉抬,隨即在市場上高價賣出,迅速獲利落袋為安。

■基金經理人私下購買 上櫃前大買、上櫃後高價賣 中飽私囊

但基金經理人手捧投資人的血汗錢,應該誠惶誠恐、謹守分際才對,如果真有經理人不遵守職業道德,還把基金拿來作為自己賺取報酬的工具,不但嚴重瀆職,連帶賠上了整個投信產業的信譽,甚至可能觸犯背信罪。

根據現行法令規定,如果基金經理人或操盤人利用自己職務之便,配合公司派炒作或拉抬,致使基金投資人權益受損,可能違反背信罪,最高可處以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然而,主管機關隨之而來的大動作,等於已經間接證實「盈正案」情節重大。

首先是櫃買中心隨即在去年十月二十九日,對承銷商富邦證祭出記點五點的「重懲」,處分理由是「評估報告或相關資料有缺失」,這也是去年一整年櫃買中心唯一對證券商祭出懲罰條款。

緊接著,金管會接棒出手。今年三月,金管會接連對德盛安聯、ING安泰等投信,以「投資分析報告未具體敘明估算營收、買進價格之計算依據、合理基礎及根據」為由,做出處分,裁處書中雖未載明是哪一檔股票,但知情人士都直指,「就是盈正沒錯」。

Comments:台灣的基金投資環境惡劣到這種地步,散戶的錢被投信公司拿去亂搞,而且不是後段基金經理人鋌而走險,反而是明星級的經理人自甘墮落。投資人應該要有自覺,別再投資共同基金了。

2011年10月3日 星期一

歐盟設限四大會計所 我緊盯

【經濟日報╱記者李淑慧、邱金蘭/台北報導】

歐盟對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經營模式頗有疑慮,將制訂嚴格的新法規,強迫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放棄諮詢業務,並與較小的同業分享審計工作。金管會將密切注意其發展,必要時也將評估國內是否跟進。

據了解,歐盟上周傳出打算推出這項新作法後,立即引起金管會高層的重視,並指示相關幕僚注意其發展及可能影響。

依據金管會證期局的資料,台灣上市櫃公司中,有八成到八成五,由四大會計師事務所負責財報簽證。台灣的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有317家,其中簽公開發行公司財報者有85家。

金管會副主委吳當傑表示,國內對會計師的規範,主要依據會計師法,不會特別獨厚四大會計師事務所。

台灣已經要求公司財報必須要由兩個會計師「雙簽」,不過,目前都是隸屬於同一家會計師事務所。同時,審計準則公報也要求,每七年必須換一次會計師,避免同一個會計師簽同一家公司,簽久了會麻痺,對這家公司的弊端視而不見。

針對歐盟的作法,證期局官員說,由兩家隸屬於不同會計師事務所的會計師,共同簽同一家公司的財報,雖有助獨立性,實務上會否有執行上的問題,以及責任如何釐清等,都要考慮。

至於歐盟也打算強迫四大放棄諮詢業務,金管會官員說,立意是對的,畢竟四大的非審計業務(如財顧、諮詢),已經超過審計業務,容易有利益衝突。不過,四大少了非審計業務收入,成本會增加,未來審計收費會提高,轉嫁給企業。

金管會官員表示,歐盟尚未做最後決定,台灣會密切注意。部分官員私下認為,歐盟打算限縮四大的業務,已引起四大的反對聲浪,這個法案能否順利通過,有待觀察。


圖/經濟日報提供

【2011/10/03 經濟日報】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