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02 02:55 am
金管會對金融業持有公債的會計處理全面解禁,允許壽險、銀行買進熱門指標公債,可放在「持有至到期」項下,不必再以市價評價。此舉將使金融業買進公債後,不必面對市場價格波動風險,買債意願大幅提升。
經濟日報/提供
但國內公債籌碼原本就不足,銀行、壽險業買進熱門公債後,如果列入「持有至到期」,等於把債券全鎖進保險箱,將使債市流通籌碼更稀少,不利債券次級市場交易。
且依34號公報,列入「持有至到期」的金融商品不必依照市價評價,也可能讓銀行、壽險公司買進大量公債後,即使公債價格狂跌,帳面也看不出來,不必揭露損益。
據了解,保險局農曆年前發函給壽險公會,同意壽險業買進熱門公債後,在會計帳上可放入「持有至到期」項下;據了解,銀行局近期也將發函對銀行開放。
國內資金過剩,讓債券市場長期都有供不應求的問題,新發行的公債往往一標售就被長期投資機構買走,且不拿出來交易,以致次級市場流通籌碼嚴重不足,也無法建立合理的債市殖利率曲線。
金管會96年要求銀行、票券、證券、壽險等四大公會訂定自律規範,只要買入最熱門的指標公債,都必須放在「備供出售」或「交易」項目,債券價格會跟著市場利率波動變化,並要反映在財報,且相關投資不能列入「持有至到期」。
這項規定主要是避免公債被銀行、保險業者鎖住,以維持次級市場流通;且列入「交易」、「備供出售」的金融資產,依照規定須依照市價來評價,可避免金融機構為了消化資金、不顧風險的大量買進公債。
相關人士指出,去年中開始,壽險公司不斷向金管會爭取解禁,主張會計處理應該回歸交易本質,壽險公司明明是長期持有公債,不能硬性規定業者列為「備供出售」。
據了解,金管會最近開會檢討是否解除限制,調查結果發現,金融業者並未因為會計帳限制而減少購買公債,債市交易量也沒有比較活絡,金管會因而同意解除限制。
【2010/03/02 經濟日報】
壽險搶貨 長債殖利率走低
【經濟日報╱記者李淑慧、李玟怡/台北報導】
2010.03.02 02:55 am
金管會允許金融業者買進公債,在會計帳可列入「持有至到期」項目,讓壽險業自農曆年前起,大量買進20年期與30年期公債,債市長債殖利率也因而快速走低。
去年底20年期公債殖利率還在2.1%以上,但昨(1)日收盤已跌到1.95%,今年以來,兩個月共下跌15個基本點(1個基本點是0.01個百分點)。財政部今年初標售的30年公債,更發行就被壽險業搶光,次級市場最近成交殖利率僅2.165%,約是去年底20年期公債殖利率的水準。
至於年期較短的5年期與10年期公債,由於不是壽險業長期投資標的,殖利率變動不大,但交易量遠比20年期和30年公債多。
昨天10年期指標公債殖利率收盤成交在1.4192%,成交量667億元。
公債殖利率持續低檔,也有助降低企業發行公司債成本,中華信評發布最新報告便指出,上半年市場對債券需求量可望提高,進而擴大新債發行量,預估金融債發行量,可逐步回升至全球金融海嘯前水準。
中華信評認為,公司債和金融債發行量增加,主要是企業借新還舊以降低利息支出,加上部分金融機構為了達到主管機關規定的資本水準,發行次順位金融債。
中華信評金融服務評等部協理王珮齡表示,預期上半年新債發行主要來自信用體質強健的企業,且市場對評等等級「twA-」及以上機構發行的債券,接受度應會較去年提高;一些評等等級較低的企業,也有機會受惠全球經濟逐步復甦,透過發行公司債籌措所需資金。
【2010/03/02 經濟日報】
0 意見:
張貼留言